富達、Tether、Maxtriport、BSOS 齊聚台北 RWA 論壇:深度對談 RWA 經驗及 Web3 與金融機構的融合
Apr 08, 2025
數位時代
Press

DSC07311.jpg

富達、Tether、Maxtriport、BSOS 齊聚台北 RWA 論壇

4月2日在N24台北方舟舉行《台灣穩定幣與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論壇》。

灣谷科技(BSOS)執行長 Daniel 擔任座談場次「RWA 全球實踐:國際視角與成功案例」主持人,邀請來自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Tether與Maxtriport的三位產業代表進行深度對談,從傳統金融、穩定幣發行商與Web3原生視角,剖析RWA的全球進展與台灣機會。

RWA 話語權移轉,Web3 原生團隊還有角色嗎?

Daniel 一開場便指出:「RWA 最初是幣圈提出的,但這兩年話語權逐漸回到傳統金融機構。因為它們有資產規模與信用優勢。但這樣的轉變之下,Web3 Native 還有什麼角色可以扮演?」

Maxtriport 台灣負責人暨 Ocean Finance 共同創辦人 Ethan Yang 回應:「信任是金融的核心。鏈上資產(如 BTC 或 ETH)可以靠智能合約與私鑰來確保信任,但 RWA 不同,除了代幣控制權,還要確保代幣與現實世界資產的強聯結。這種聯結通常靠傳統金融機構(如 Fidelity、BlackRock)的託管架構、破產隔離保護來保障。傳統金融在強化信任上有豐富經驗。Tokenize 就是 Securitize,只是載體不同,他們本來就有很好的框架。」

Ethan Yang 進一步說明 Web3 Native 團隊的價值在哪? 除了技術服務之外(如協助打造代幣化平台、監理流程、金流追蹤等區塊鏈基礎建設),更重要的是:Web3 公司更懂如何讓 RWA 代幣活起來,這是 Web3 的核心 know-how!

「謝明華教授開場提到,RWA 要避免孤島型發行!」Ethan 特別指出:「最失敗的 RWA 是發了沒人買;次失敗是有人買但 hold 到 maturity,沒有人交易,也沒有其他應用場景。如果只是這樣,乾脆用傳統金融裡的信託或基金憑證就好,何必代幣化?」

Ethan 舉例:「第一檔代幣化基金其實並不是BUIDL,而是 Franklin Templeton,但富蘭克林花了五年才把 AUM 做到 3.6 億美元,然而貝萊德的 BUIDL 在過去一年內就達到了 18 億,關鍵差異就是有 Web3 團隊如 Securitize、Ethena、Ondo 等加入合作,打造完整流動性機制。代幣化的意義在於應用:支付、借貸、做 Collateral 等,這需要流動性,而傳統金融機構不夠理解 Web3,所以,Web3 公司除了技術服務,更重要的是引導傳統金融機構,如何對接 Web3 的流動性和發行有需求的 RWA 代幣!」

傳統金融如何參與區塊鏈?富達的路徑

Daniel 接著提問:「富達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近年也投入區塊鏈,你們如何看待 RWA 的潛力?實際做了哪些探索?」

富達國際數位資產投資總監 Giselle Lai 表示,「富達國際對 RWA 的願景,是希望給投資者一個安全、可信任的視窗進入數位資產。我們也看到區塊鏈在普惠金融上的潛力。」

富達的 RWA 方向主要有兩條主軸:

  • 基金代幣化:促進交易效率、流動性,為投資人開拓新的資產配置。
  • 實體資產代幣化:未來更多資產將在區塊鏈上發行,投資組合如何有效加入這些資產,是我們研究的金融基建適應方向。

她指出,富達近年參與了多項重要 RWA 專案,與監管機關、金融機構共同試點,了解 RWA 如何在可控監管下實現生命週期:

投資香港政府的全球首支代幣化綠色債券 加入新加坡金管局 Project Guardian 加入香港金管局 HKD Pilot Program

Tether 的策略:從基礎建設到流動性創造

談到 RWA,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 Tether 的佈局亦備受關注。Daniel 問:「Tether 目前在 RWA 的戰略是什麼?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市場?」 Tether 商務總監 Peter Chen 條列了三大方向:

方向一:Hadron 技術平臺 過去十年,USDT 從 0 到 1400 億發行規模,我們把 know-how 與技術整合成 Hadron 平臺,提供金融機構 AML/KYC、自動發幣化、與銀行串接等完整發行技術平台。他強調:「這不是 Tether 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更多像 BSOS 這樣的本地夥伴一起合作,擴大生態系!」

方向一:Liquid Network(比特幣 Layer 2) 與 Blockstream 合作推廣 Liquid Network 生態。「過去大家嫌比特幣技術不夠靈活,但經歷了一些資安事件後,發現比特幣技術還是最安全可靠的。對於 RWA 而言,Liquid Network 這種以比特幣技術為根基的區塊鏈,反而具備安全的優勢。」

方向三:Bitfinex Security 流動性平台 獨立於Bitfinex,專注STO 及 RWA tokenization 等背後有實體金融資產的交易平台,包含一級市場的募資與二級市場的交易。從資產品類來看,客戶接受度比較高的資產,是美債、黃金,等無需多解釋,大家懂價值的資產。未來,經過相關的核可流程,也有機會買到如 MicroStrategy 這樣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 RWA。

從 Web3 發展歷史中,Tether 累積了無數經驗,始終提供客戶安全技術支援。Peter 也強調:「我們可以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快速 onboard,有了安全保障的平台後,流動性是關鍵,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RWA 下一階段是什麼?台灣有機會成為 RWA 輸出國?

在第二輪提問中,Daniel 請 Ethan 評估國際 RWA 發展現況與台灣機會。Ethan 認為:

目前國際 RWA 主要集中在金融資產(如美債、基金),因為:

  • 標準化高:每次 Tokenize 都有成本,而金融資產可增發,無需重改 legal 框架,債券架構也類似,邊際成本低。
  • 市場接受度高:金融資產本來就是虛擬的(帳面數字),從數字變錢包代幣無痛,接受度高。但房地產、藝術品、IP 等實體資產代幣化,與過去習慣不同,投資人心理轉換有抗性。

下一個爆發點將來自:

  • 多元資產:只有金融資產意義不大。電影版權、不動產、專利代幣化更有趣。
  • 跨國交易平臺:加密貨幣過去十多年的推展,交易所功不可沒(雖被批違背去中心化)。RWA 亦需大型平臺,買賣全球資產,支援轉換與借貸,才會更普及。

Ethan 進一步指出台灣優勢:「台灣過去是金融商品輸入國(海外基金、境外保單、美債等),因收益率低、市場小,台灣金融機構難打海外。但 RWA 是讓台灣成輸出國的機會。例如,疫情後台股表現佳,元大科技等基金在全球股票基金中績效名列前茅,但外國人難買(只知台積電ADR)。RWA 有機會讓台灣金融機構發行商品到海外。我們不應缺席。

機構參與 RWA 最大障礙是認知

Daniel 分享自身觀察:「我們與機構討論 RWA 時,兩個小時會議,前 90 分鐘常在解釋『區塊鏈的背景知識』,剩下 30 分鐘才談產品。過去,資產紀錄在機構的資料庫裡,RWA 變成紀錄在只有用戶私鑰可控的外部帳本,這確實是很大的認知跨越。」

對此,Giselle 表示:「教育確實很重要。美國富達十年前開始研究區塊鏈,2015 年我們開始挖比特幣,了解技術。2022 年我們建立區塊鏈團隊,研究應用並增加預算。富達內部花了很大力氣做跨部門的 blockchain 培訓,讓大家理解差異。我們也透過風險投資部門投資 Web3 團隊,以獲得第一手的市場資訊,填補生態系空白,也幫助內部了解趨勢。」

她強調:「所有努力都回到一點——客戶需求。當市場上有代幣化基金需求,我們就會推進這條線!」

融合:Web3 x 傳統金融,共創新市場

Daniel 最後提問 Peter:「現在有越來越多像 Securitize 跟 Ethena 的合作案例,Web3 與傳統金融不再互看不順眼,『融合』是我過去一年看到最大的轉變。Tether 有哪些跨界合作經驗?」

Peter 也分享:「過去 Crypto 行業與銀行隔閡大,但近年政策鬆綁,例如美國川普政府對數位資產的正面且開放態度,開始釋出空間。與政府合作方面,我們重點放在新興市場(emerging country),例如薩爾瓦多。那裡沒有傳統金融基礎,所以更願意嘗試區塊鏈解法。」

Peter 補充:「我今年初曾經到薩爾瓦多參加Plan B Forum,對當地政府傾全力推動數位資產的普及以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的印象相當深刻。Google 在那有 辦公大樓,大金融機構也陸續進駐,Tether 會持續投入資源,甚至部分 headquarter 會移過去。」

展望 2025:RWA 進入實戰年

座談最後,與會嘉賓分別對今年的 RWA 發展做出展望:

Ethan:「今年是機構年,BUIDL 與 USDY 的成功讓金融圈看到機會,加上政策鬆綁,會是重要轉折點。」 Giselle:「我期待看到更多機構加入 RWA。流動性、鏈上的互通性、不同地區的監管落差仍待解決。穩定幣與 RWA 的結合會是關鍵,這是令人興奮的時刻。」

Peter:「Tether 過去很少公開亮相,但我們願意支持台灣,在政策許可與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把好案子推向國際,幫助資金回流台灣,這是今年的大期待。」

Daniel:「Convergence(融合)不只是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它將重塑 RWA 的格局以及參與者的角色定位!」

share-link
Copy to clipboard
share-twitter
Share on Twitter
share-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SUPLEX常見問題
部落格BSOS 研究室
媒體報導
關於我們職缺聯繫我們
Get in Touch with BSOS
Taiwan Office
17F.-7, No.267, Sec. 2, Dunhua S.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75, Taiwan
United States Office
127 W 26th St 5th Floor, New York, NY 10001 United States
Email
Phone
+886 2 2377 2677
服務條款
隱私權聲明